在青藏高原這片凝重而莊嚴的高天厚土上,有一位土生土長玩泥土的奇人,他用一生把泥土玩到極致,玩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于是呼,他那響亮的名字傳出青海,傳到了海內外,成為雕塑界的一名重量級人物。讀到這里,你也許已經猜到了,他就是著名雕塑家——陳新元先生。
《江河源》
我和陳新元先生是在一次聚會上有緣相識的。他是個鐵漢柔情的漢子,一副小山般的身子,一雙粗糙的手指,穿著隨意不太將就,頭發雖稀長花白,但神采奕奕,一張和藹可親的臉上嵌著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人們一看這模樣,便能看得出他是個可敬可親的藝術家。
說也巧,陳新元先生的工作室就在我家背后的陽光小區里。走進他的工作室,各種銅雕泥塑,琳瑯滿目,林林總總,目不暇接,有的和藹可親,有的威風凜凜,有的如花似玉,有的憨態可掬,有的慈悲肅穆,有的豪爽粗獷,個個神態非凡,尊尊風姿卓然。其中有一尊題為《江河源》的雕塑,顯得格外誘人。這是一尊藏族“母親”懷抱著一個裸身“男嬰”的雕塑,作品構圖巧妙,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澳赣H”辮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男嬰”頑皮可愛,幸福地睡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分別象征著雪域高原的江河母親養育著生生不息、茁壯成長的華夏兒女。雕塑的下方還有日月和祥云的圖案,象征著日月同輝,天長地久,祥云籠罩,天下太平,吉祥和諧,五牲興旺,這真是用泥土塑造了三江源的寬度和厚度以及慈母般的情懷。面對如此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藝術杰作,令人拍案叫絕,浮想聯翩,不由地被這高超的技藝所傾倒,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激蕩著我的心靈。于是,我便欣然命筆,專為這尊《江河源》的雕塑譜寫了一首贊歌,以表我淺淺的情懷,并與陳新元先生及廣大讀者共勉——
《江河源》
你是那樣的安詳,
你是那樣的慈愛,
你日日夜夜奔走千里,
你用甘甜的乳汁,
養育了多少華夏兒女。
啊,江河源,
啊,藏布阿媽,
你和祥云共存,
你和日月同輝。
你是那樣的嫵媚,
你是那樣的秀美,
你世世代代含辛茹苦,
你用不朽的生命,
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
啊,江河源,
啊,藏布阿媽,
哈達為你而獻,
頌歌為你而唱。
這首歌曲,分別由實力派歌手和組合演唱后,深受人們的喜歡,QQ音樂平臺、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等網站都播放了這首歌曲。
《佛像》
命運和經歷,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花和果的關系。陳新元先生,于1953年出生在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附近的甘河灘黃鼠灣村,這里是宗喀巴大師的故鄉。他自幼受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藝術的感染與熏陶,為他以后走繪畫藝術之路埋下了種子。其實,他從小就有繪畫的天賦,從小學到初中,他的畫作經常在各種比賽中獲獎,到初中時就已經在西寧市小有名氣了。
然而,因家境困難,陳新元先生過早離開了學校,14歲就參加了工作。當時他選擇了鍛工,因小時候他幫媽媽一塊兒挖土方、挖沙子掙錢養家時,洋鎬用久了尖兒被磨圓純,挖起來很吃力,找鐵匠修理要價很貴,所以他童年時的夢想就是長大后當鐵匠,給媽媽打洋鎬,多么樸素的情懷。后來由于受鍛造工件的啟發,使他逐漸對立體造型有了濃厚的興趣,進而發展到對雕塑藝術的酷愛,啟蒙他走上了雕塑藝術的道路。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個期間,他有緣結識了雕塑家李宇翔老師,就是這位德才兼備的雕塑藝術家,言傳身教,情同父子,使他夢想成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由于他刻苦鉆研,勤學苦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他的雕塑作品相繼參加過省內外舉辦的各種美展,報刊雜志新聞媒體都多次介紹過他的雕塑作品,一時成為青海美術界頗有名氣的人物,與張夫也、錢正坤一起被譽為“青海三杰”。
《王洛賓》
陳新元先生,是“文革”后青海第一個涌現出來的雕塑新秀,引起了美術界的極大關注,很受朱乃正、王復祥和崔振國等良師亦友們的器重和栽培,尤其是朱乃正的詩人氣質和詩歌畫風一直影響著他。久而久之,他的雕塑作品也逐漸形成了深沉、凝重、質樸的藝術風格,如紀念周總理的《哀思》,懷念毛主席的《哭》,以及《王鐵人》《啟明星》《土族新娘》等作品,情真意切,樸實真誠,喻意深刻,活靈活現,端莊秀麗,充分體現出一個青年雕塑家對人生的獨特認識和社會責任感。
1977年,陳新元先生在汽車運輸公司當司機時,因他是青海有名的青年雕塑家,于是被省文化廳派往北京,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雕塑修改方案的設計工作。當時和他一起工作的著名雕塑家葉毓山、王合內等教授,他們都很贊同和看好他的勤奮好學和雕塑創作上的豐碩成果。
回來后,受組織的信任和重托,他被調到正在籌建中的青海省工藝美術廠,創辦了青海的第一家雕塑工作室,并擔任雕塑工作室主任。在此期間,他創作的雕塑作品《愛因斯坦》榮獲首屆全國科普美術大展優秀獎,又被國家科委收藏;陶瓷雕塑作品《觀音》被國家陶瓷博物館收藏;雕塑作品《江河的孕育者》獲全國青年美術大展優秀獎。
《藏獒》
1979年,青海省政府和省輕紡工業廳組建青海省輕紡工業新產品設計研究室,并在全國范圍內招考工業美術優秀設計人才。當時陳新元先生以優異的成結被錄取,成為該研究室最年輕的設計師。在研究室工作期間,他所設計的第一批美術實用陶瓷藝術,特別是酒具和臺燈等陶瓷藝術設計,造型優美,韻味獨特,投入生產后,成為熱銷產品,填補了青海美術陶瓷和實用美術陶瓷的空白。
1983年,陳新元先生被選派到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師承我國著名雕塑家傅天仇、錢紹武、曹春生等教授。除此之外,他還和中央美院的盛陽教授和錢紹武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在以上幾位雕塑大師的栽培下,使他的專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為做好今后的雕塑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校期間,他創作的雕塑作品《鳳凰碑》,獲全國首屆城雕設計展覽優秀獎;畢業雕塑作品《牧人》得到了指導老師的高度評價,并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美展中展出。
《杜甫》
學成歸來后,本想大干一場的陳新元先生,卻面臨著單位變更,所學知織到了無用武之地的境地。原來,他所在的青海省輕紡工業新產品設計研究室改成了紡織品研究所,這樣青海搞雕塑的專業研究單位沒有了。他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難道苦苦追求的事業就這樣結束了嗎?面對逆境,陳新元先生沒有就此氣餒,決心在逆境中走出自己的路,而且一定要在雕塑藝術上尋找更高的境界,他要攜手昨天和前天去迎接充滿期待的明天……
在1984年至1988年期間,陳新元先生在雕塑創作上更加勤奮,他的許多表現藏民族生活的雕塑作品多次在全國展覽上一一獲獎。更只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件藏式玉雕佛像被日本文化名人西園寺公一先生收藏,而且每尊以250美元的價格訂購了200件雕塑作品,這在當時是一筆大訂單。
《紀念碑》
1989年,因陳新元先生在雕塑藝術方面有一定的造詣,組織上就派他去負責籌建青海省民族工藝美術研究所,并任他為青海省民族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他接任重托后,一方面聘請社會上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組織人力研制開發工藝產品。但因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了研究所工作的正常進行。開辦費有限,除去房租、水電費及必要的辦公用品開銷外,所剩無幾,有限的經費當時也許只是有些人的一頓飯錢而已。身為所長的他知道沒有資金結果將是什么,為了積累資金,他帶領十多名工程師四處奔波,招攬大型雕塑和裝飾工程,研制出了用精密鑄造技術鑄造的青海第一批青銅雕塑藝術品,在青海省政府首次赴香港招商會中一搶而光。但當時政企不分,出力不討好,越干越不順心,覺得沒有什么奔頭,他只好棄官“下?!绷?,而青海唯一的美術研究所的命運也只能是樹倒猢猻散了。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陳新元先生“下?!敝?,他的藝術清單連連上升,雕塑藝術成果斐然——
1992年,他為海北州設計制作的221原子城《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大型紀念碑,榮獲 “西北第一碑” 榮譽稱號,并請張愛萍將軍提寫了碑名;
1993年,他為青海湖設計制作的極富民族、地域特色的大型雕塑《佛手》和《風馬》,在宗教題材大眾化上做了大膽嘗試,開了先河,被藏傳佛教信徒們視為圣物頂禮膜拜,并被青海湖旅游觀光的國內外游客稱為“驚人之作”,于是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旅游刊物上進行了介紹;
1995年底,他赴蒙古國考察時,受到蒙古國佛教領袖的專門接見。因陳新元先生在藏傳佛教藝術鑄銅造像方面成績突出,得到了中國藏學專家和佛學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98年,他為臺灣臺北市創作了大型鎦金菩薩像,還給昆山市中醫院創作了大型石雕像《華陀》;
2001年,日本的名古屋市新建日本國內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強巴林寺寺主森下永敏女士一行人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走訪選拔藏傳佛教造像大師。陳新元先生和她接融幾次后,最終選定由他擔當總雕塑師。他在上海設計制作了兩年時間,終于將成品運往日本。由于他的設計技術贏得了他們的信賴,他們把整個寺院的雕樑畫棟的圖紙設計、現場施工項目全交給了他,由他主持完成了小到十幾公分的純金佛,大到三至五米高的銅雕大佛20尊。為此項工程制作的四大金剛雕像造型,已成為行業內參照的范本。央視國際臺和日本電視臺進行了跟蹤報道;
2002年,他為重慶市設計制作了30米高的《觀音》,為海拉爾市設計制作了60米高的《成吉思汗》雕像,為石家莊市設計制作了高達23米的鍛銅大肚佛像和18米高的地藏菩薩佛像,為威海市設計了60米高的《大禹》雕像;
2003年,他為江蘇南通臺灣大飯店設計制作了大型浮雕《生生不息》,為江陰喜來登大酒店設計制作了高8米的8塊建筑青銅浮雕《龍騰虎躍》,為上海市“升力園”設計制作了高6米8的噴泉銅雕《吉祥如意》等雕塑作品;
2005年,他分別為重慶市永川區設計制作了30米高的青銅雕像《竹海觀音》,為威海市設計制作了60米高的青銅雕像《大禹》;
2006年,受中央統戰部的委托,他為上海中華職業學院和重慶中華職業學院設計制作了大型銅雕《黃炎培》;
2007年,他為內蒙古包頭市博物制作了2尊文物仿制品銅雕《狼叼羊》和《虎叼鹿》,還為內蒙內大飯店設計制作了8尊高3.5米的青銅雕塑;
2008年,他為江蘇蘇州嘉寶花苑創作了14組雕塑群,還為蘇州東吳外語學院創作了《雄獅》《拓荒?!返葦导~雕;
2009年,他為果洛的甘德縣創作了40多件格薩爾及30尊大將的藝術雕塑。從古到今,格薩爾史詩人物的藝術形象,歷來都是用佛和神的手法來繪制表現的,而且復制臨摹居多,創新的作品很難見到,眾人同一張臉,缺乏個性甚至呆板,故事情節的表現手法千篇一律,缺少感染力和號召力,與人民大眾距離甚遠,減弱和失去了格薩爾史詩原有的生動精彩和感人的魅力。而陳新元先生對格薩爾史詩人物的藝術形象,有獨特的見解和表現手法,用他的情感和手法創作的格薩爾史詩人物雕塑,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可敬可親,耳目一新,令人嘆為觀止;
2013年,他為銅陵市博物館制作了一尊《胡雪巖》的銅像和21件民俗題材的雕塑;
2014年,他為河湟文化民俗博館創作了60多件表現河湟文化的藝術雕塑。陳新元先生出生和成長在河湟,所以對河湟文化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情和理解,他以赤子之心,用樸實而又真切的塑造手法,繪制和雕塑了表現原生態河湟農民的喜怒哀樂和農耕及生活情節的作品,真實的再現了祖輩們當年的勞動和生活場景。其中,他精心創作的《無弋愛劍》《河湟之母》《湟川牛鼎》,是至今所見的表現河湟文化最生動最真切的藝術作品,從中足以能體會到他對河湟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刮目相看;
2015年至2018年間,他為廣東佛山市佛教博物館制作了6尊大型包金銅佛像,為印度莫迪集團設計制作了一尊150公斤純金的印度高僧雕像;
2019年至2021年間,他為建黨100周年制作了許多有意義的雕像,其中有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偉人的雕像,有四路軍英雄人物雕像,有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們的雕像,有湟中最早的共產黨員寇從善、炒面秀才李煥章和向日寇開第一槍的曾國佐的雕像,還有王洛賓、杜甫、李白、屈原、魯迅、牛頓、張衡等許多國內外名人名家的雕像。
《母愛》
多年來,陳新元先生一直致力于藏族題材“巴顏喀拉組雕”的創作。為創作出精美的雕塑作品,他經常深入藏區體驗生活,把審美的目光投向這廣袤、神秘的土地,那深邃的天空、圣潔的雪山、幽靜的湖泊、盛開各色鮮花的草原、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等,均為陳新元先生雕塑創作提供了諸多素材,也為他提供了藝術構思的空間,使他創作出大量的雕塑作品,組成了其厚重的人物群雕。其中,藏族婦女形象雕塑《母親》《卓瑪》《轉山》《冬去春來》《春播》《藏區姑娘》《高原圣母》《高原之魂》等;藏族男子形象雕塑《力量的孕育》《遠古的音符》《瑪尼》《西藏漢子》《人到中年》《多杰老人》《山村春日》《牧場的呼喚》《玉樹老者》《勞動》《宗喀冬日》等作品,集中表現藏民族的生活風貌,從雕塑的刻畫中使人聯想到人類周而復逝,祖祖輩輩都在如此這般的頑強求生,繁延傳承,突顯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關注生活,更注重以人物為主體來刻畫生活的真、善、美。在他的雕塑作品中,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在反映藏族群眾生產生活場面的群雕中,雖然人物眾多,但形態各異,面部表情清晰,輪廓刻畫鮮明,透過眼神與動作,傳遞出高原人的樸實與智慧。其中的《藏區爺孫》雕塑,通過對老人慈祥黝黑的面部刻畫,加上兒童天真無邪的表情,更增加了幾分生活的祥和溫馨,以及他對老少倆服飾的細膩刻畫,從中能領會到他試圖在尋找著人性的本質和真諦。使他的許多表現藏族人民生活的雕塑在全國展覽上連連獲獎,是神圣的青藏高原給他以無盡的創作靈感。
《藏家漢子》
雕塑作品是藝術家的靈魂的再現,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就是將自已的所思所想乃至靈魂不斷融入雕塑的全部過程中。陳新元先生的雕塑作品,就象他本人一樣真誠和樸實無華。欣賞他的雕塑作品,你會感覺到一種特有的神奇,就像生物一樣富有生命,欣賞到的不僅僅是線條美、內在美、樸實美,而且還能欣賞到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和撲面而來的大氣、大格局以及土土的“青海味”。
《農家樂》
這就是陳新元先生的藝術特點,因而他的作品似乎將世間蒼茫和萬物靈性都融入了其中。他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幾十年,已有數百件作品問世,己逐步形成了自已的雕塑語言和創作風格。被國內外各種報刊登載介紹的作品有近百件,參加國內外展覽的有近百件,被國內外文化藝術機構、博物館收藏的亦有數十件,獲各種獎項的數十件。
除此之外,陳新元先生還在進行鑄、鍛金屬工藝新領域的探索中,他把傳統雕塑藝術與青銅精密鑄造技術、金屬表面處理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出了自己的一整套研制工藝和方法。在青海省內開創了設計、生產并為外界加工鑄、鍛金屬雕塑作品之先河。他制作的金銀材質的《釋加牟尼》雕像,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評比大賽展覽優秀創作獎,并入選在首次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集》之中。
《蒙古族博克》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由于陳新元先生在雕塑藝術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央電視臺于1993年專門為他拍攝了一部題為《雪牦——記雕塑家陳新元》的專題片,并在《東方之子》和《地方臺三十分鐘》欄目中數次播出,這是國內雕塑家首次被央視采訪和播出,全國各省市電視臺均紛紛進行了轉播。一時間,陳新元先生的名字和雕塑作品,幾乎成了新聞媒體和美術界的熱門話題而紛紛傳播開來。
在四十多年的雕塑藝術創作生涯中,陳新元先生認真地以心靈雕刻歲月,不斷地將實踐提升為理論,在雕塑創作之余,他還編撰了《藏傳佛教藝術初探》《藏傳佛教藝術造像一千種》《精密鑄造金屬工藝品研究》等論文專著。除此之外,為培育雕塑藝術人才,他在青海民族大學創建了陳新元雕塑工作室,在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陳新元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為學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體驗的藝術環境,并通過言傳身教,培育出新一代的雕塑藝術人材。
培養藝術新人,是陳新元先生一直很重視的一件事。多年來,他培養和資助過許多學生,他(她)們有的上了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有的上了中央美院雕塑系,有的上了西藏大學美術系,有的上了上海傳媒大學雕塑系,還有的上了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等,現在有的學生已成為專職藝術家和大專院校的教授,還有的學生已成為工藝美術大師。
執著追求,碩果累累。到目前為止,陳新元先生多年創作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有500多件,為省內外城市設計制作大型雕塑有15件以上。此外,他的藝術作品多次參加過國內外美術大展,并多次獲得過省部級獎和全國獎,其中有20余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青海衛視《大美青?!窓谀?,為他拍攝了一部《塑不完的故鄉情——青海籍雕塑家陳新元》的專題片,《青海日報》《群文田地》等報刊也紛紛進行了報道,全面介紹了他的雕塑藝術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母子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目前,陳新元先生是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全國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持有者,青海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青海省雕塑家協會會長,青海民族大學客座教授,青海新元雕塑院院長,這些都是他修渡了一生的光環。
如今,他有一個夢,就是想著在自己的家鄉,建一座青海省紅色文化主題的雕塑公園,計劃將二彈一星功勛、西路軍的悲壯史、青海歷史名人、昆侖文化、河湟文化、生態三江源、唐蕃古道等題材,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材質雕出來,建成一個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實現這個夢,他正在四處奔波著,而且馬不停蹄地、不厭其煩地、堅持不懈地奔波著……
陳新元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寧愿為所酷愛的雕塑藝術拼博終生,也不會無所事事的虛度年華,立志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報效和服務于家鄉。
《馬背民族》
我非常敬佩他,而且,我從不諱言這種敬佩。說真的,敬佩這兩個字的分量很重,在我到了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年紀之后,我幾乎沒有用過這兩個字,甚至對這兩個字有點淡忘了,而現在把這兩個字用在陳新元先生的身上,我卻絲毫不猶豫。是因為他是個有口皆碑的著名雕塑家嗎?還是因為他是個眾人稱道的老好人?
毋庸置疑,這些都是令人欽佩的,但這些還不足以構成我敬佩他的理由。我之所以敬佩他,完全是因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他謙和慈祥,寬厚誠懇。每當我想起他的時候,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他的藝術成就,而恰恰是他的為人。在我的心目中,陳新元先生的為人是無可非議的,真的“呼嘟啦”好!
對于未來,陳新元先生充滿著創作激情,立志要為“凝固的文化、凝固的音樂、凝固的詩”再創新績,我們期待著他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藝術杰作,并特意為他譜寫了一首助力歌曲——
《新元雕塑》
你托著歲月走來,
點亮了心靈的誓言;
你捧著年輪走來,
喚醒了追尋的目光。
新元雕塑,
你是凝固的長詩。
啊,新元雕塑,
你是指尖的信仰。
你伴著初心走來,
編織了遠飛的翅膀;
你冒著風雨走來,
開啟了不變的使命。
新元雕塑,
你是不朽的天書。
啊,新元雕塑,
你是守望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