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文化、社會與教育的關系

2020-05-12 09:11:13 當代教育與文化   ?劉沖,巴登尼瑪

摘要] 文化是人類經歷的全部事物,由觀念與思想、價值與判斷、符號與行為、制度與機構等結構要素構成層次性關系。社會是運行到當下時間和空間的文化與內外部條件相互交錯而形成的現實人群關系結構,即人類生命延續過程中文化變遷的現實結構,是人為了生存而結成的群體。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是信仰、法律、經濟、政治,其存在基礎是自然條件、環境狀況、人口素質和文化類型。教育與文化、社會的共同中軸是生命尊嚴。教育是“文化-社會” 的調節機制,教育的過程是 “文化- 社會” 過程。教育與文化、社會構成 “文明”, 教育的使命在于持續建設人類文明。
mqg中國藏族網通

關鍵詞] 文化;社會;教育;生命尊嚴;文明mqg中國藏族網通

中圖分類號]G40-0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779(2019)06--0014-09mqg中國藏族網通

mqg中國藏族網通

劉沖,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及學校課程與教學研究。mqg中國藏族網通

巴登尼瑪,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青海省“千人計劃”拔尖人才、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四川省高校教學名師、四川師范大學“獅山學者”杰出教授、美國“富布萊特”新世紀學者、第三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家,主要從事多元文化教育基本理論、文化社會基礎理論等領域的研究。mqg中國藏族網通


mqg中國藏族網通

有了人就有了教育,教育伴隨于人類生命過程始終,人類數百萬年來面對的一切復雜境遇也是教育所要面對的一切事實。人類生命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人類教育過程的復雜性。人類生命既是一種空間性存在,也是一種時間性存在,準確定位生命是全面認識教育的前提。從空間維度看,生命是由外顯感知、中間體驗和內隱感悟形成的層次結構,且處在人與自然、社會及自我的復雜關系之中。從時間維度看,生命處于個體生命過程與群體命運的交織過程中。生命的時空性決定了教育的時空特性。在空間維度上,教育彌散在生命存在的每一個角落,既包括人類自為的教育,也包括自在的教育。在時間維度上,教育伴隨人類生命過程始終,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時間延續過程。人類生命既是生物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教育實現了人類生命從生物存在向文化存在的轉化。伴隨著教育帶來的文化積淀,人類生命關系的主要形態也發生改變,從以生命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逐步轉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我的關系為主。文化、社會與教育以生命為紐帶,形成了復雜的結構關系。mqg中國藏族網通

一、文化:生命尊嚴的定位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與人類生命的各個領域相互關聯,是多個學科領域共同關心的話題?!拔幕?一詞被從不同立場和視野解釋,已形成了數百種定義。文化終歸是人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準確理解文化應從準確理解人類生命開始,而人類生命的核心在于人的尊嚴。從生命尊嚴出發定位文化,立體揭示文化的層次和結構,這是準確理解文化與教育關系的關鍵。mqg中國藏族網通

(一) 文化的內涵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 的漢語源頭可追溯至《周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ā吨芤住べS卦· 彖傳》) 把“文” 與“化” 連在一起,可理解為“以文化之” 或 “以文教化”,意指人的風貌變化。 “文化” 的英文Culture源自拉丁語Cultus,指耕作或耕種出的東西,是人為的而非自然的,是打上人類印記的一切形式的一切結果。關于文化的最經典定義莫過于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的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保?]這一定義把文化解釋為一個無所不包的體系,囊括了人類自身及與人類相關的人化世界的所有方面。一些權威辭書從內部構成要素的角度對“文化” 加以界定。例如《辭?!穼Α拔幕?的解釋是:“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2]mqg中國藏族網通

理解文化的內涵應考慮四個問題:第一,不僅要看到文化積淀的優秀成果,也要看到其他結果。17世紀以來, “文化” 與 “文明” 兩個概念曾在歐洲被混用。受歐洲文明等級論影響,一些人認為文化是人類(特別是西方人) 積淀的優秀成果,把人類歷史上很多不符合西方“優秀” 標準的結果拋諸文化之外。從人類生命全過程看,任何優劣標準都是暫時的,人類不應該也沒有資格拿今天的標準去給過去的結果下絕對化的結論。文化不僅包括優秀成果,也包括在今天看來并不優秀的結果。第二,不僅要看到文化的物質結果和精神結果,也要想到其他形式的結果。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二分法在文化研究領域頗為流行,但它未必能涵蓋文化的全部。從人類生命的構成看,物質生命是外顯的,精神生命是內隱的,情感生命連接生命的內與外,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中介物。除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還有與人的情感相關的文化形態。第三,不僅要看到文化精神成果中包含的思想與觀念,也要看到文化積淀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方法。思想與觀念是典型的精神文化,價值取向、思想方法不是純粹的精神存在,更不是具體的物質存在,而是介于精神和物質之間,是與人的情感相關的文化形態。如果缺少了這個部分,文化不能成為穩定的整體。第四,不僅要學習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文化觀,更要思考這些文化觀的合理性和可改進性。由于文化問題涉面甚廣,許多學科都參與了文化研究的討論,給出了多種定義。繁榮景象背后的莫衷一是提醒我們,不要輕易盲從一種定義,也不要輕易否定一種定義。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是人類經歷的全部事物。首先,文化是人化的結果,是人類為了滿足生存需要,運用了意識、思維和想象去發現、解釋和創造的事物,是人為改變了事物的自然狀態的結果。動物界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不是文化。其次,文化是歷史性存在,來自過去,影響現在,指引未來。從人類誕生開始,文化在人類整個生命歷程中不斷積淀,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經歷者。再次,文化是無所不包的集合,在形態上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在性質上包括精華的和糟粕的。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精華和糟粕的區分標準有差異。在一個時代或社會被視為精華的東西,可能在另一個時代或社會被視為一無是處的垃圾,反之亦然。最后,文化是一系列事件和物件?!笆录?指人類歷史上某個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發生的種種狀況?!拔锛?指截至目前為止人類積淀的結果的狀態。作為“事件” 的文化可能會留下 “物件”,也可能沒有留下,但這并不妨礙其作為文化的屬性。已有的文化定義大多強調 “物件”,而對 “事件” 的重視不夠。mqg中國藏族網通

(二) 文化的結構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結構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馬林諾斯基提出的“文化三因子” 說。該學說認為,文化有三個結構事實和八個功能方面。三個事實是物質底層、社會組織和語言(精神生活); 八個方面是經濟、教育、政治、法律與秩序、知識、巫術宗教、藝術、娛樂。[3 ]受該學說啟發, 文化常被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物質文化主要是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成果,制度文化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組織規則和機構,精神文化是文化群體內部共同信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內容。然而,“三因子” 與文化內容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否能夠清楚地區分? 例如 “政治”, 它包含意識形態、政府組織、上層建筑等內容,那么政治究竟屬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還是物質文化?“三因子” 說可以解釋文化的主要形態,但在全面把握文化的結構方面卻是遠遠不夠。mqg中國藏族網通

準確揭示文化的結構是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務。文化結構研究要考慮四個問題:第一,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其結構之中一定含有把人類與其他物種區分開來的根本特質;第二,文化是在人類誕生至今數百萬年的種種經歷中不斷積淀的,其結構之中一定含有一種保護機制,確保經歷持續不間斷;第三,文化包含了與人類生命相關的全部,其結構之中一定有供人類辨別這些東西合理性的標準體系;第四,文化是一系列有跡可循的事件和有形可察的物件,是人類行動的證據。區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根本特質是人類的觀念與思想;人類文化的保護機制是制度與機構;人類辨別事物合理性的標準是價值與判斷;可見的文化事件是符號與行為。概言之,觀念與思想、制度與機構、價值與判斷、符號與行為是文化的四大結構要素。文化的完整性首先取決于四大要素層次結構的穩定性。保證文化結構穩定性的關鍵是牢牢把握文化的原點———生命尊嚴。文化是以生命尊嚴為核心,以觀念與思想、價值與判斷、符號與行為、制度與機構等為要素的次第展開的層次結構(圖1)。四個層次猶如大樹年輪,可稱“文化之輪”。mqg中國藏族網通

1.pngmqg中國藏族網通

圖1  文化結構 (“文化之輪”)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 “觀念-- 思想” 層的 “觀念” (idea)通常被解釋為“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一種能動反映形式”。[4 ]  “能動反映” 只是觀念的一種水平, 觀念還包括人對認識對象的總體看法,是“自在” 與“自為” 在人的意識世界的統一?!八枷搿保╰hought)指“理性認識”,[5 ]與 “觀念” 的內涵基本等同。對每個人而言,“觀念--思想” 意味著 “真理”,是人關于對象的真理性認識?!罢胬硇浴?的定位依據是“生命尊嚴”。同時,人的“觀念--思想” 也包含著關于“生命尊嚴” 的認識,這些認識可被稱作“信仰” (belief)。從根本上說, 信仰是人對生命尊嚴的信賴與尊崇,也是人的價值判斷、行為選擇的根本指南,是支配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社會及自我關系的思想源泉。無論是出世的宗教信仰,還是入世的政治信仰,都對特定的個人或群體產生這種影響。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價值--判斷” 層的“價值” 指“價值觀” (values)。 “價值” 是個關系范疇, 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皟r值觀” 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主體對人與自然、社會及自我關系意義的自覺認識傾向。價值觀的形成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主體的需求情況,二是客體的功能屬性狀態。判斷客體屬性對主體需求的滿足程度的標準來自人的 “觀念--思想”,更具決定性的因素是 “信仰”。價值判斷標準集中在真、善、美,假、丑、惡等方面。價值觀對人的現實行為與活動產生直接影響,人們傾向于選擇有助于滿足自己需要的客體,拋棄無助于或滿足程度不夠的客體。價值判斷因人而異,歸根到底是由觀念和思想不同所致。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符號--行為” 層是文化的外顯部分。有哲學家把人定義為 “符號的動物”[6], 認為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是人的行為的代表性特征。有社會學家提出了“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認為人既生活在“自然環境” 中,也生活在“符號環境” 中,人與人之間通過具有社會情境意義的“符號” 發生互動,不斷產生和更新人的自我意識。在文化結構中,“符號” 是關于文化共同觀念、思想和價值觀的意義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互動的中介?!靶袨椤?(behavior) 是顯現于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各種習俗化的行動?!胺枺袨椤?是文化支配下的社會普遍方式,“符號” 制約行為方式的選擇,“行為” 不斷更新和創造時間符號和空間符號的形式。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 “制度--機構” 層的 “制度”(system)指一定條件下形成的機構體系及其運行規則。這個層次距離文化的“生命尊嚴” 內核最遙遠。如果它與內核保持一致,就可以成為這種文化的堅強保護層;如果它與內核相背離,就可以成為這種文化最強大的毀滅力量。任何一種文化的興盛與危機都與其“制度--機構” 狀況密切相關。從產生方式看,“制度--機構” 一類是“自組織” 的,一類是“他組織” 的?!白越M織” 更接近文化內核傾向,“他組織” 則有復雜的接近或遠離傾向。作為社會“制度--機構” 生成類型,越是接近文化內核的“自組織” 越是不容易為外力所消亡,試圖以“他組織” 消滅“自組織” 的做法是徒勞的。mqg中國藏族網通

理想的“文化型” 是文化的四個層次圍繞“生命尊嚴” 形成的互為支撐的整體。然而,人類的文化受到太多其他因素的干擾,以致于很難找到非常純粹的、穩定的文化類型。文化伴隨著人類整個生命歷程,是人類時間與空間的統一體。文化每時每刻都在沉淀過程之中,從時間維度看,文化就是人類數百萬年的 “沉積層”, 沉淀著每一分每一秒人類的生命尊嚴理解水平。從空間維度看,文化是個“橫切面”,就像大樹的年輪,一圈又一圈,訴說著此文化的結構狀況。mqg中國藏族網通

二、社會:生命條件的選擇mqg中國藏族網通

社會是人類生命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面,這個面的展開就是文化的全部結構。一般認為,文化與政治、經濟、科技、國防等要素共同構成社會。然而,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不是社會包含著文化,而是文化外顯為社會。文化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社會是文化的空間形態。mqg中國藏族網通

(一) 社會的內涵mqg中國藏族網通

當今時代,社會既可被理解為無所不包的涵蓋人類生活一切領域的大社會,也可被理解為與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并列的小社會。在漢語中,“社” 是聚落祭祀之所,“會” 意為聚集,“社會” 就是具有某種關聯的群體聚集在一起的意思。英語“社會”(society) 一詞源于拉丁文socius, 意為具有某種關系的人群。從詞源來看,東西方都把“社會” 理解為關系群體?!掇o?!穼Α吧鐣?的解釋是:“以一定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nbsp; [7]《社會學詞典》 對 “社 會”的解釋是:“人類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 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保郏?]上述界定提示了理解 “社會” 的四個關鍵:首先,社會是由一定規模的人構成的群體;其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構成了復雜多樣的關系;再次,社會以特定的物或事為基礎;最后,社會有一套維系共同體生存與發展的規則體系。社會作為人類的生活共同體,是“出于特定的時空領域內、享有共同文化、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本前提并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9 ]社會是指向群體的而非個體的概念,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建立在某種基礎和規則體系條件下。社會的基礎包括但不限于人類物質生產活動,還包括人類精神生產活動。而且從群體、關系、共同體等視角看,僅談“物質生產活動” 是遠遠不夠的。人類作為高級智慧物種,與一般生物的最大區別就在其精神、思維、思想、意識、觀念方面。其他物種以滿足生理需求為活動目的,而人類的活動可以超越暫時的物質需要,走向心靈和精神世界。mqg中國藏族網通

社會是空間性的現實存在,也是時間性的歷史存在。如果一個社會將維系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定位在物質需要的滿足基礎之上,這個社會可能會形成一種熱衷于追求現實物質利益的狀態,但這種狀態在現實物質利益需求得到較高程度滿足以后,社會的矛盾和麻煩就會層出不窮。這是從物質生產活動基礎定義社會的最大麻煩所在。如果以人的精神需要滿足為出發點建設社會,將整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建立在全社會成員精神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把物質生產活動看做滿足精神需要的現實活動,那么這樣的社會的穩定性會更好。要真正理解社會,既要關注群體,更要關照個人;既要注重物質,更要追求精神;既要協調關系,更要滿足合理需求;既要著眼于維系,更要致力于發展。社會是運行到當下時間和空間的文化,與內外部條件相互交錯而形成的現實人群關系結構,即人類生命延續過程中文化變遷的現實結構。從這個角度說,社會是人類生命面對不同時空的條件選擇結果,是“為了生存而結成的群體”。[10]對于這個 “社會” 定義,需做三點說明:第一,社會是“群體”。人是社會的主體,是具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社會不是由抽象的人構成的群體,而是由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構成的。社會是一種現實,表現為種種現實的 “社會關系”, 包括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職業關系等。這些社會關系的總和造就了現實的社會人。社會人依附于現實的社會群體之中,受社會制度規訓和約束。理想的社會制度和機構不是外在于個體的群體控制部門或特權部門,而是服務于社會共同福祉的體系,這個“共同福祉” 就是“生命尊嚴”。第二,社會是為了“生存”。人類延續數百萬年,結合成多種多樣的社會類型。每一種社會類型的形成,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這個社會類型有助于身處其中的個體和群體滿足生存之需。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人的“需要” 類型是不一樣的,有的致力于滿足現實物質之需,有的致力于滿足精神幸福之需,有的致力于滿足個人自由之需。不同“需要” 的出現,受制于該社會的自然條件、生存環境、文化傳統、人的生理等多重因素。任何一種社會類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平衡身體內與外、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不斷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實現有質量的生存,最終走向自由和幸福。第三,社會是“結成” 的。依靠各種現實的、復雜的 “社會關系”,一定群體的人共同“結成” 了社會?!吧鐣P系” 究竟有哪些?我們有必要超越諸如家庭關系、職業關系、性別關系等現實關系來思考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物質生產關系的主要特征,認為社會關系的基本構成是生產關系,即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所有制、社會地位、分配方式等關系。當我們考察不同類型的社會時不難發現,生產關系的確很具決定性,但社會關系的維系和發展還有賴于其他幾類關系,包括社會秩序的維護、社會公正的調節、共同福祉的追求等。mqg中國藏族網通

人類社會的一切關系可概括為三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一種社會類型的出現,都是特定的群體基于當下的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在對三類關系的處理過程中所作出的條件選擇。每一種選擇背后都有一定的自然基礎、人口基礎、環境基礎和文化基礎,前三個基礎主要是物質性的,文化基礎主要是精神性的。物質性基礎保底,而精神性基礎決定社會的上限。如果只從物質性基礎出發討論社會問題,一切都很現實,會滋生嚴重的物質崇拜傾向。一個社會的和諧安定有序發展,必須將著眼點放在精神性基礎上。而精神性基礎的核心或中軸是“生命尊嚴”。一個無視“生命尊嚴” 的社會可成一時之功,但不能千秋萬代。社會歸根到底是人類生命條件的選擇,每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命尊嚴獲得感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現實穩定程度和未來發展路向。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喜歡生活在亂世之中,任何一個理性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尊嚴和靈魂被侵害或踐踏。社會首先要保障每個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然后才能真正實現其他追求。mqg中國藏族網通

(二) 社會的結構mqg中國藏族網通

“社會結構” 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可被理解為“社會整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對穩定的有序的體系”。[11]有論者曾提出: “社會結構研究必需首先確認兩點:第一,所研究的到底是不是社會 ‘結構’?其要害在于將社會要素(如政治、經濟、階層、人口等) 的具體內容與社會要素的構成方式相對區分開來。第二,所研究的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社會結構?其要害在于強調社會結構研究角度的多種可能性及由此而決定的任何研究角度的相對局限性?!保郏保玻菀延械纳鐣Y構研究視角總體上可概括為三種:宏觀視角、中觀視角與微觀視角。微觀視角的社會結構研究主要關注社會內部的具體結構,例如階層結構、職業結構、組織結構等。中觀視角的社會結構研究主要關注社會中觀層面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法律結構等。宏觀視角的社會結構研究主要關注社會的總體結構,即整個社會的結構方式和形態。當前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趨勢是走向微觀,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揭示社會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探索社會規律。社會中的教育現象或教育活動與社會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結構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要研究社會與教育的關系,必須研究社會結構。mqg中國藏族網通

追溯社會學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該學科善于從人的群體關系中揭示問題和進行理論批判。功能主義社會學從人類社會的宏觀整體層面出發,關注維持和維護人類社會秩序所需的社會結構問題,回答了“社會何以穩定” 等問題。沖突論社會學從人類社會的中觀層面出發,關注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利益集團問題,回答了“社會何以變遷” 等問題。解釋論社會學從人類社會的微觀層面出發,關注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知識、語言等方面,回答了“社會何以公正” 等問題。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論證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性和階段性。人類社會的每個歷史階段都建立在“生產力” 基礎之上,并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形成和改造著“生產關系”。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別,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中存有兩大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社會階級是“異化” 了的社會關系,其根源在于權力分配不公。馬克思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提出通過“革命” 改變社會結構,擺脫原有的剝削階級主導的意識形態束縛。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大特點,這套社會結構學說對后來的社會學研究帶來諸多啟示。斯賓塞把生物有機體與人類社會體系加以類比,生物有機體有消化、循環和神經系統,人類社會也有與之相類似的生產、分配和調節系統,對應的主要社會領域是經濟生產、交通貿易、政治軍事法律。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三類系統所占比重不同,于是就有了社會類型之別。有某一產業主導的生產社會,有立足于交通貿易的工商社會,有政治導向的軍事社會。涂爾干用實證的方法,借助“社會有機論” 的觀點,將社會看做一個擁有各類器官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的正常運作取決于社會器官之間的 “有機團結”,而 “有機團結” 的前提是全體社會成員具備“集體意識”。集體意識也被稱作 “共同意識”,是 “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13]  “集體意識” 帶來 “有機團結”,“有機團結” 依靠 “社會分工” 實現“社會穩定”。韋伯立足現代工業社會確立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了現代社會理性增長和科層制結構的形成,指明了現代社會控制下的個人的“理性的鐵籠”?,F代社會不斷增長的科層制是理性化的產物,導致了各類“利益集團” 的形成。利益集團有共同利益追求,具備全部的或部分共同的意識,以此為前提結成的某種形式的群體。有利益集團在,社會斗爭就不會停歇,社會穩定只是動態的平衡,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導致社會變遷。利益集團也帶來了社會“階層” 分化,包括基于經濟的“階級” 分化、基于生活的“地位” 分化、基于政治的“黨派” 分化。吉登斯認為,社會結構可被看做社會的“跨越時空的社會系統制度化特征”。[14]上述研究成果都為思考社會結構的樣態提供了思路借鑒。人類社會結構與該社會依存的文化類型、自然條件、環境狀況、人口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從過去、現代到未來,人是社會的持續行動者,生命尊嚴是左右文化特點和人口素質的關鍵要素,也是影響社會結構方式的核心依據。社會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生命尊嚴起點出發延續至今的時空交匯點的文化特征的展開,社會結構的每個要素都與文化要素密切關聯,是文化結構的外在表現。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每個結構要素在社會中都顯現為對應的問題域,每一問題域背后隱含著社會追求,與文化要素、問題域及社會追求相對應的就是社會的構成要素。文化中的“觀念-思想” 層在社會中表現為“理想信念” 問題,背后是該社會對“幸?!?的追求,對應社會的“信仰” 要素;“價值-判斷” 層在社會中表現為“公平正義” 問題,背后是該社會對 “平等” 的追求,對應社會的“法律” 要素;“符號--行動” 層在社會中表現為“資源建設” 問題,背后是該社會對“自由” 的追求,對應社會的“經濟” 要素?!爸贫?-機構” 層在社會中表現為“利益分配” 問題,背后是該社會對“民主” 的追求,對應社會的“政治” 要素。因此,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是信仰、法律、經濟、政治(見表1)。mqg中國藏族網通

表1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的關系mqg中國藏族網通

2.jpgmqg中國藏族網通

信仰”(beliefs)要素在現實社會中表現為各類組織形式或機構。社會結構中的“信仰”與文化結構中的“信仰”一脈相承,是人對“生命尊嚴”的信賴與尊崇,是人的社會行動的根本指南。提到信仰,人們常想到宗教。但信仰與宗教有著質的差異。一方面,信仰是一套觀念體系,而宗教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二者不能簡單劃等號;另一方面,信仰還有除宗教以外的其他形式,有盲目信仰與科學信仰,也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學信仰、科學信仰及政治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指人類社會早期對天地、祖先或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的尊崇。宗教信仰是以某個“終極命題”為核心建立起的一整套觀念體系。哲學信仰是不同哲學流派對“思想原點”問題的信賴與堅持??茖W信仰是對事物“何以為真”的認定。那種“中國人沒有信仰”的說法是極其錯誤的,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人都有類型各異、內容各異的信仰。只不過當某種信仰超越了其他信仰或強于其他信仰,一個社會就會顯示出極為明顯的信仰傾向性。無論哪類信仰,其最終目標都應指向人的“幸?!?,反“幸?!钡男叛霾皇钦嬲男叛?。mqg中國藏族網通

“法律”(laws)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制定或認可,體現統治集團意志和利益,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和。[15]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國家組織和職權、公民責任和義務,以及其他社會關系,如民事方面的財產關系、婚姻關系等。法律的精神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法律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平等”。法律是社會結構中的獨立要素,不從屬于政治或經濟。這也就意味著,法律不是政治、經濟的工具,而是有效調節和保障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政治經濟秩序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如果法律被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踐踏,社會的平等將受到嚴重的威脅。法律的權威不是建立在寡頭的意志之上,也不是建立在社會大多數人意志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是沒有情感的智慧。這應該成為法的根本原則。法律保障的“平等”包括人的身份平等、財產不受侵害、權力平等等方面。mqg中國藏族網通

“經濟”(economics)在我國原是“經世濟民”之意,日本人用這個詞翻譯economics,于是有了今天意義上的“經濟”。當今時代,作為社會結構要素的“經濟”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占有、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節,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為社會其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的領域。生產力是經濟的基礎,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工具)等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經濟的核心內容,它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狀況和分配制度。社會“經濟”要素的最終追求是實現人的“自由”。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自由”是發展的核心價值,是社會發展的高階狀態,與“充分”“和諧”并行不悖。mqg中國藏族網通

“政治”(politics)是維護社會或利益集團現存的特定權力結構及其統治秩序的社會制度。這個詞的西方詞源希臘文πολι? 意為“城堡”,引申為城邦統治或治理。當代社會,“政治”包括社會組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國家權力在各社會組織中的分配,行政的過程,政策和政治行為規范等范疇。作為社會構成要素的“政治”具有抵御外侮、維護秩序和協調民生等功能,其根本目的在于協調社會內外部復雜的關系,以實現整個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社會中,政治的核心價值有所差異,出現過“權勢”核心、“利益”核心、“民主” 核心等類型。從表面看,政治主要與社會中的正式組織、機構、制度、社會治理相關;從深層看,政治是維持社會“利益”格局合理化、實現“利益”有效分配的手段;從根本上上看,政治是社會“民主”的體現,當然也可以走向“民主”的反面。社會權力和利益掌握在什么人手中,這個社會的政治就體現出什么樣的特質。mqg中國藏族網通

一種理想的“社會型”是信仰、法律、經濟和政治等四大要素圍繞“生命尊嚴”形成的協調配合的共同體。四要素與生命尊嚴的關系猶如一株花(圖2),生命尊嚴是花柱,信仰、法律、經濟、政治是花瓣。如果缺了花柱,花瓣將會凋零?;ò昱c花瓣之間互為支撐?;ǖ南掳氩糠质撬钠G葉,即社會的四個基礎:自然條件、環境狀況、人口素質、文化類型。mqg中國藏族網通

3.pngmqg中國藏族網通

圖2  社會的結構(“社會之花”)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的時間形態是思想,空間形態是社會。人類的生命過程是“文化--社會”過程。文化不斷延續,社會不斷改善,主要得益于二者之間的結構性互動。教育是把文化與社會聯結為“文化--社會”的基本因素。教育的過程實為“文化--社會”過程。mqg中國藏族網通

三、教育:“文化--社會”的聯結mqg中國藏族網通

當今教育學界的一些原理、概論類書籍一般都包括一個重要部分——教育的功能,或教育的主要矛盾。這個問題指向兩個方面:教育與人的關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受已有的文化觀、社會觀影響,人們普遍認為文化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一般被置于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之下進行討論。mqg中國藏族網通

(一)教育與文化、社會關系的一般認識mqg中國藏族網通

對教育與社會(含“文化”)關系的認識主要有三個基本觀點:mqg中國藏族網通

首先,教育的發展受社會(含“文化”)的制約。一是社會物質生產對教育的制約,社會物質生產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二是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教育的制度設計和人才培養應符合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要求;三是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制約,教育發展所學的知識、信息技術手段來自科技領域;四是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一定社會的文化制約教育的結構以及教育過程中的人際關系;五是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制約學校教育規模和人才培養質量。mqg中國藏族網通

其次,教育對社會(含“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一是教育通過勞動力再生產、科學研究、知識創造為社會生產提供生產力要素;二是教育促進社會平等和政治民主化,幫助社會實現政治控制和意識形態干預;三是教育實現文化的保存、傳遞、篩選、更新、傳播和創造;四是教育促進人口素質提高,促進社會人口規模的合理控制;五是教育具有社會成層功能,實現人口結構優化。mqg中國藏族網通

再次,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和發展特點,與社會(含“文化”)的發展不具有同步性。教育可能超前于社會(含“文化”)的發展進程,成為引領社會變革的排頭兵;也可能滯后于社會(含“文化”)的發展進程,成為社會變革的阻礙因素。此外,教育系統自身具有封閉性,容易導致教育與社會的脫節,帶來兩種極端影響:要么是保持了人類理性的一片凈土,要么是沉浸于脫離實際的自娛自樂。對于一個社會(含“文化”)來說,需要有這樣一個系統,用它來調節人類的思想和行動,為時代保留一點至純的東西。mqg中國藏族網通

然而以上述“正反合”的方式討論教育與社會含“文化”)是否能夠說清楚文化、社會和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文化--社會”與教育究竟是什么關系?mqg中國藏族網通

(二)“文化--社會”與教育mqg中國藏族網通

要說清楚“文化--社會”與教育的關系,需要從“生命尊嚴”說起,這個中軸至關重要?!拔幕?-社會”和教育有共同的起點,即“生命尊嚴”。從這個起點出發,形成了關于“文化--社會”與教育的若干命題。mqg中國藏族網通

首先,教育的起點是“生命尊嚴”。人的本質是生命,生命的本質是尊嚴。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尊嚴是教育的起點、對象和目的?,F實中的很多學校喜歡張貼三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另一個版本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些話說得很好,非常明確地表達了教育以學生為本的訴求。但這一系列的“為了”究竟為什么而“為了”?“高度”高到什么程度?“尊重”尊的是什么?“依靠”的憑據是什么?教育現實時常把人們驚醒,時常又令人們陷入沉思?!耙匀藶楸尽薄耙陨鸀楸尽钡慕逃烤乖鯓硬潘闶沁_到了“本”?這不是幾句口號和一套說法能真正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根基,一個足以決定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最終歸宿的根基。許多人說這個根基是生命,我們的答案是尊嚴。尊嚴是每個生命生而具有的,是人性和人格的聚合。從尊嚴出發的教育不是渲染悲情、憐憫、愛心、情懷、奉獻精神的教育,更不是靠漂亮的語言、華麗的辭藻和精彩的演講煽出來的教育,而是身處教育過程中的每個人自覺地以尊嚴為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以“把自己當人看,把每個人當人看”為行動準則,用每個人的努力自覺守護每個人的生命尊嚴的教育。mqg中國藏族網通

其次,教育的過程是“文化--社會”過程?!拔幕?-社會”是一種時空交匯狀態,它來自過去,存在于當下,更關乎未來。圖1展示了時空中的文化社會結構,較為直觀地闡明了文化和社會的結構關系,也呈現了“文化--社會”的時間性和空間性。首先,教育與“文化--社會”有共同的起點———生命尊嚴。尊嚴的觸發過程、實現過程、保護過程主要是靠教育而不是靠其他。法律領域也常強調尊嚴,但法律所能做的更多是外在保障?!白饑馈钡恼嬲龑崿F,每個人心悅誠服地認同生命尊嚴的平等地位,自覺地在為人處世過程中以尊嚴為底線,非靠教育不可。其次,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社會”過程。文化是棵大樹,樹干上的“年輪”清晰的展示著文化的層次結構:觀念與思想、價值與判斷、符號與行為、制度與機構。社會是美麗的“花朵”,每一片花瓣代表著社會的構成要素:信仰、法律、經濟、政治。教育的過程是文化保存、篩選、傳遞、更新和創造的過程,也是與社會諸要素持續互動的過程,當然也是“文化之輪”不斷長大,“社會之花”不斷盛開的過程。mqg中國藏族網通

再次,教育是“文化--社會”的調節機制,三者構成一個整體?!拔幕?-社會”的共同核心是“生命尊嚴”,不同文化共同體或社會面對的環境狀況、自然條件、人口狀況、傳統習俗等情況有所差異,生命及生命尊嚴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這種認識差異既是歷史性的,也是社會性的。認識和理解的隔閡導致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困難甚至誤解。從同一文化共同體內部看,文化和社會之間也會出現歷史性或社會性錯位,即文化與社會的不同步、不匹配、不協調、不平衡等情況。例如,在一個以宗教信仰為主的社會建立體系森嚴的政治信仰機構,或者在一個以哲學和科學信仰為主的社會建立體系森嚴的宗教信仰機構,都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沖突和矛盾。破解矛盾的辦法是找到調節“文化--社會”過程的機制,溝通不同群體間及群體內部的共同信念和價值判斷,也可以幫助各類制度和機構以符合文化觀念和行為習俗的方式保障社會運行。更為重要地是,這個機制可以持續作用于人的知識處理和智慧提升,將文化和社會牢牢地粘合在一起。這個機制就是教育。mqg中國藏族網通

“文化--社會”與“教育”可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構成了“文化--教育--社會”。文化是關于生命尊嚴的理解,社會是生命條件的選擇,教育是生命智慧的過程?!拔幕?-教育--社會”反映了生命關系的存在形態,體現的正是人類“文明”狀態。文化是文明的內在特質,社會是文明的外顯特點,教育是文明的實現機制。一種生命關系形態構成一種文明,不同生命關系形態形成不同文明。文明與文明之間真正溝通橋梁是生命尊嚴理解,如果找不到這一點,所謂的“文明對話”“文明互信”都缺乏根基。mqg中國藏族網通

概言之,教育的使命在于持續建設人類文明,教育研究是關于人類文明的研究,教育學是關于人類文明的學問。mqg中國藏族網通

參考文獻mqg中國藏族網通

[1]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mqg中國藏族網通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975.mqg中國藏族網通

[3]馬林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80.mqg中國藏族網通

[4]金炳華.哲學大辭典(分類修訂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60.mqg中國藏族網通

[5]金炳華.哲學大辭典(分類修訂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60.mqg中國藏族網通

[6]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37.mqg中國藏族網通

[7]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648.mqg中國藏族網通

[8]章人英.社會學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252.mqg中國藏族網通

[9]《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1.mqg中國藏族網通

[10]巴登尼瑪,劉沖.尊嚴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mqg中國藏族網通

[11]章人英,社 會學詞典 [Z].上 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1992:278.mqg中國藏族網通

[12]吳康寧.教 育社會學 [M].北 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8:55.mqg中國藏族網通

[13]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敬東,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0:42.mqg中國藏族網通

[14]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290.mqg中國藏族網通

[15]章人英.社會學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304.mqg中國藏族網通

摘自:《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年11月,第11卷第6期,引用請注明出處mqg中國藏族網通

mqg中國藏族網通

編輯:仁增才郎
相關稿件